对于即将上大一的李小然来说,高考后的暑假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。
他身边不少同学参加了培训机构开设的高大衔接班,即高中和大学的衔接班,提前学习大学的数学、物理和英语课程。同辈压力下,他也开始照着网课和大学教材自学。但很快,他发现,新生群里总有人学习进度比他更快,让他担心一开学就会落后。
这种“抢跑”的心态,是十几年的应试经历在他身上留下的惯性。李小然即将在一所“985”高校开始大学生活,如何延续以往的成功,是一个挑战。
除了培训机构,近年来,多所高校也推出了高大衔接课程,试图帮助新生平稳过渡。多位受访学生和专家则认为,要跨越高中与大学之间的“沟”,远不是几门课程能解决。争议背后,是长期被忽视的高中与大学衔接问题。
实现“逆袭”?
王美在北京一所“双一流”高校学习经济类专业,去年毕业于东北地区的一所省级示范高中。高考后的暑假,她在就读高中附近的一家培训机构参加了高大衔接班,近一个月的课程中,她遇到了不少同学。据她了解,有的学生是为了提前预习大学知识、准备开学的分班考试,也有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家长。“家长看不得他们高考后天天打游戏、睡懒觉,但在高大衔接课上,他们也会玩手机、打瞌睡。”王美说。
“暑期提升、助力大学逆转”,这是一所培训机构打出的口号。这家机构口中,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准大一学生,可通过高大衔接班实现“逆袭”。
《中国新闻周刊》以学生身份咨询时,某头部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介绍,其所在机构所开设的高大衔接班也叫大学预科班,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大学数学、大学物理、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四六级英语等。主要卖点是提前学习数学和物理的核心知识点,避免挂科,在大一取得较高绩点,从而争取保研资格;四六级英语课和口语课程,为全英文授课的实验班、演讲比赛、出国交流或留学计划提前做准备。该工作人员称,其所在机构28小时的大学数学预科班收费4980元,48小时的四六级英语课收费5980元。
“我们并不太推荐高大衔接班。”该工作人员表示,高大衔接班多为线上和线下课程相结合,没有配备一线师资,也不能保证教学效果。他更推荐开学后的课程,例如收费13000元的四六级小班课,通过率可达80%,开学后一对一的数学、物理辅导课,每小时收费900至1200元。如果学生有保研或出国需求,机构也可提供相应辅导。
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梳理了多家培训机构的高大衔接班课程发现,这些课程不仅涵盖大学的相应知识,还包括大学常用的Word排版、简历写作等。这些课程已开设多年,今年暑假被媒体报道后,不少机构在社交媒体上遭到质疑,被指“割韭菜”“贩卖焦虑”。有工作人员回应称,高大衔接课程是高中培训课程的延伸,也是在家长和学生需求下,顺水推舟开设的。
在即将步入大二的王美看来,高大衔接班的作用十分有限。衔接班使用的教材与大学所用的不同,同一知识点不同老师讲授的重点也不一样。而当大学课堂上讲到衔接班未涵盖的新知识时,她仍需经历适应和磨合的过程。
开设高大衔接课程的不只培训机构。近年来,南京邮电大学、扬州大学等为准大一新生提供免费的大学数学衔接课程;苏州大学、青岛理工大学等则推出收费的衔接课程。今年7月,四川师范大学开设了大学数学和大学英语衔接课程,要求所有今年入学、教学计划中含有相应课程的新生,必须在8月18日至正式入学前完成指定内容的学习。
四川师范大学的课程上线后,该校不少新生表现出抵触。该校一位准大一新生告诉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衔接课程内容主要是高等数学前几章、英语四级词汇、大学英语的录播课程。其中,大学英语的衔接课还设置了0.5学分,观看录播视频占衔接课成绩的25%,开学第八周后有测验,占课程成绩的50%,在一个背英语四级预备级词汇的小程序上打卡,成绩占25%。在该校多位高年级学生看来,学校开设衔接课程的初心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,但依靠录播课程和背单词等手段,能起到多大作用,还有待检验。
弥补“断层”?
开设衔接课的通知中,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提到,有调查显示,入学前两个月,全国超过60%的大一新生完全听不懂大学数学,原因在于知识断层、思维骤变和学习方式转变。开设衔接课程,正是为了弥补这一断层,训练大学数学思维,培养自主学习能力。
“在一些大学教师看来,这类衔接课程具有一定必要性。”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李娜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介绍,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发现,就一些内容而言,大学数学与高中所学缺乏连贯性。例如,基础教育阶段的解方程基本不超过四次方程,而大学数学一下跳跃到n次甚至无限次方程,现实中没有对应的模型,对学生思维和抽象能力的要求都大大提高。她观察到,有的学生一两个月就能适应高等数学的思维,但大多数学生需一个学期左右。
近年来,李娜发现,刚入大学的学生经常遇到一些高中阶段没有涉及,或已被删除的内容,如极坐标等,这让高中与大学知识的脱节更加严重。这是因为多轮课程改革中,高中教材删减了部分知识点,而大学教材改版次数较少,没有对缺失内容补充说明,大学教师也不清楚高中的教材改革到了什么程度。
王美发现,进入大学后,教授其高等数学的是一位资历颇深的教授,上百人的课堂里,知识点被快速带过,几乎没有配合的例题讲解。很快,她就跟不上课堂的节奏,只能在课后花更多时间自学。
“一些老师的科研能力很强,但是教学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学生。”李娜介绍,大学一次课为90分钟,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讲授新知识,需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提问。对不少高校而言,大一上的课时本就不多,最近几年的本科培养方案里,又新增了若干通识类的课程,总学分固定的情况下,使得基础学科的教学时长进一步被压缩。她认为,内容断层和学习方法未转变的前提下,一些学生期末有可能挂科,更深层次的影响是,逻辑性很强的大学数学,对一些学生而言,会变成以记忆为主的学习,有学生寄希望于背诵例题、依赖老师期末“捞人”。
除数学这样的基础课之外,高中和大学的其他知识也存在脱节。一位西南地区某省属重点本科院校的大二学生告诉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他在2023年参加河北省高考时没有选考化学,进入大学学习生物专业后,他发现大量专业课程都涉及化学知识,“我觉得和英语、数学相比,化学更需要衔接课程来帮助过渡”。
“新高考改革后,学生自由选科,容易导致高中知识结构与大学所学专业脱节。”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木洲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介绍,针对生源特点,一些省属重点大学提出要求,如果学生在高中未学过相关学科,进入对应专业前,需提前学习前置课程并获得学分。
李木洲认为,目前过度追逐绩点的风气下,学生适应大学的试错成本较高,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关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焦虑。近年来,本科与研究生招生和学习联系越来越紧密,不少学校开始强调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等长周期培养项目,这也导致一些学生更看重高大衔接。
四川师范大学一位外语专业准大一新生告诉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按照课程要求,她不需要参加学校的大学英语衔接课程,但为了取得好成绩、争取转专业,她也主动参加了衔接课程的学习。
“建立高中与大学的衔接生态”
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徐芳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表示,高中和大学出现脱节,一方面,源于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把知识“打包”给学生;另一方面,大学新生教育中对学习方法、时间管理和心理调适的指导不足。“这不是简单的报不报衔接班、衔接班是不是‘智商税’的问题,关键在于建立高中与大学的衔接生态。”
事实上,国内已有一些高大衔接的实践。2021年起,复旦大学面向上海高中生开设“周末学堂”拔尖学科先修计划。第五期“周末学堂”于今年3月启动,涵盖文、社、理、工、医等22个学科,共提供1700余个名额,学生可任选一门课程,在周末前往复旦大学对应学院上课,名额开放后仅1分钟便被抢空。北京市自2007年起实施“翱翔计划”,让高中生提前接触大学学习与生活。不过,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杨帆看来,这些尝试大多仍局限于小范围,距离形成系统化的高大衔接还有很大差距。